其實稍微細心一點,就知道這不是“新聞”。去年6月,安徽媒體就報道了一模一樣的新聞,主角也叫薛純,肉串也是66串。不過,舊聞被當成新聞熱炒,這其中一定有其他因素。
  因為食品安全太讓人關心了,因為監管部門在這個事件里的角色太尷尬了——街頭肉串到底是什麼肉,一直以來就有各種說法,最驚悚的有說是死老鼠肉的,而這種食品又是普通大眾所喜愛的,牽涉的人很多。每次我們幾乎都能見到監管部門出來闢謠,但是闢謠總是兩句話:傳言不實,請勿相信。就是不見有這位大學生這樣的科學證據。
  DNA鑒定,很精確,但鮮見監管部門使用。是否成本太高?從大學生的“實驗”來看,顯然不會太昂貴;是否技術很難掌握?顯然也是否定的。缺的不是錢,不是技術,缺的恰恰是決心。如果下定決心去監管路邊攤、大排檔,如果真能夠為了老百姓的身體健康,如果真能夠做到以食品安全為重,那麼大學生能夠想到的檢測方式,監管部門早就想到了,早就去實踐了。
  保障民眾的食品安全,並不能指望商家“道德的血液”,並不能指望消費者擁有豐富的識別不良食品能力,最需要的是能夠做到有法必依、監管強大。
  大學生能想到用DNA鑒定羊肉串,監管部門更應該想得到,大學生能做到,監管部門更應該做得到。監管如果能夠舉一反三,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,給我們足夠的安全感。
  (浙江 前溪)  (原標題:食品安全監管 其實真的只缺決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rinas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